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风采——于海瑞

于海瑞,男,现为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服务大局的意识,关心集体,团结同志,作风正派,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业绩突出,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受到党员群众广泛赞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所学指导日常工作,思想上业务上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能按照党员和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该同志长期扎根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爱岗敬业,勇挑重担,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2006年7月到潍坊学院任教以来,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开辟了设施渔业健康养殖学科的新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主讲《水产养殖学》和《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两门核心理论课程之外,在教研室同事休产假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进修期间,又主动承担了《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注重实践教学,在圆满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之外,长期坚持开展和保质保量认真完成《专业实践一》和《专业综合实践A》的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充分发掘行业优质资源,积极与山东万达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潍坊中基饲料有限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大大拓宽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年均教学工作量达480课时,已培养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3名,多次被评为潍坊学院优秀教师,入选了“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潍坊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并荣获“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

该同志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核心骨干企业协同承担了院士工作站、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室、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分室、山东省海洋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莱州湾海洋动物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潍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和山东省现代渔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获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立项2项(2015年度山东省海上粮仓支撑体系建设及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山东省莱州湾海洋动物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名优水产良种高效免疫营养源与新型海洋渔用抗病制剂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经费达70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研发、中试与实训亟需的大型仪器设备,大大加快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度。创新平台瞄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行高水平建设,新型渔用抗病制剂和工厂化立体高效健康养殖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国际上水产养殖行业的技术空白,关键核心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积极引领和带动水产养殖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环境生态型”战略转移和健康发展。

于海瑞同志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规划要求,结合潍坊学院优势学科发展定位,充分发挥“产、学、研”方面的特色优势,瞄准水产养殖业绿色产业链主要环节安全无公害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的应用研究。开创了沙蚕、单环刺螠营养研究新领域,创新开发了鱼粉替代技术、微颗粒饲料配制技术、环境和水产品安全营养调控技术,积极探索工厂化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建立起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先后承担了中法合作先进研究计划、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星火计划、省部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与科技重大专项、省市科技发展计划及国际与国内横向合作项目30余项,到位纵横向平台建设与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山东省2018年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银鲑的营养需求及其环境友好饲料的研发”立项经费300万元,实现了潍坊学院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立项的新突破,有效地提升了教学团队的科研实力,在依托高水平科研促进教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近几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编译著1部。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转化推广养殖面积超过200万亩,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新增产值60亿元以上。开发的对虾智能型高效立体健康养殖模式,采用全封闭循环水和智能调控等国际领先的技术集成,使对虾由亩产不到100公斤提高到15000余公斤,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模式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占用土地多、投出产出低的弊端,实现了产业向精准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方向发展的转型升级,也为养成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扫除贸易上的技术壁垒,成果已向国内外推广。开发的对虾环境友好型高效配合饲料系数低至0.87,池塘粗养模式亩均增产40余公斤、增收200多元;降低N、P的水中排放量分别达15.6%和22.3%,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先后培训基层渔技人员和养殖户1000余人和带动就业200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现代农学院
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政编码:261061
联系电话:0536-8785288